文新榜样|李亚——我的求学之路

发布者:文新学院发布时间:2023-05-26浏览次数:269


李亚,女,汉族,1997年10月出生,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曾担任易班班长,辅导员助理,学院党总支秘书。学习成绩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毕业生,多次获评一等奖学金。2020年考取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长江学者、国内著名海德格尔研究学者孙周兴教授。2023年5月,拟录取为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前几天,收到了博士拟录取的消息,我迫不及待的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大学的辅导员杨恒老师和系主任李钊老师,我收到了他们衷心的祝贺。离开母校许久,一直挂念,在此,我想总结一些我的求学经历,以减轻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心中对学术的困惑与迷茫。但坐在书桌前,提笔许久,不知从何说起,这一路的成长非三言两语能够诉尽,我只好从心而始,写下我微不足道的一些经历,希望能给我们学校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借鉴和参考。


从懵懵懂懂的高中生涯进入到西华大学,学术的种子开始在这里萌芽,最终同济大学开出理想的花。尽管距离大学入学已经过去了八年,但是大学时光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我遇到了对学生认真负责,事无巨细的辅导员杨恒老师,遇到了可爱的系主任李钊老师,思维活跃的陈彧老师、严谨专注的陈睿老师……我印象当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氛围是充满自由和文化气息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专业的老师在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会尽可能的开拓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和思想,他们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对知识保持好奇,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我以后学术思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大学期间的我对知识总是带着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在学习中充实自我,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连续两年获得专业第一,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等。我始终相信,杨恒老师在入学班会上对我们说的那句话:“不是因为优秀才需要努力,而是因为努力而变得更加优秀。”四年的大学生涯,给我以后的学术之路埋下了伏笔。

大学毕业之时,由于那时的我并不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错过了许多机会,没有立刻进入大学开始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而是沉淀了一年,一边工作一边找寻人生的方向。我也曾迷茫过,到底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一种对人生的无力感涌上心头,让我感觉到挫败。但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毁掉一个人或者救赎一个人,于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最后我决定捡起曾经丢弃的学术梦想,继续考研,重新踏上自己的“问学之路”。

李亚毕业时合照(从左到右第三名)

我喜欢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我的心里一直种着一颗探索真理的种子。“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努力的人从来不会被辜负,我幸运地被同济大学录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如果说大学为我埋下了学术的种子,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就是这颗种子成长壮大的时刻,三年的科研工作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探索无限的快乐,科研的意义就在于探索和突围,立足一个领域,时刻保持思考,不断质疑和批判,去发现更多未知的可能。这让我明白了“不畏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在科研过程中,我时刻保持着理性的态度,发现问题时理性分析,前进一小步时不骄不躁。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也在与他们的思维碰撞中收获了更宽广的学术视野。

生活日常

对学术的坚持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渺小,这让我在不断完善自己研究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自身,学习和探索是我一生的事业,学术的进步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学海无涯,所以在硕士毕业之际,我申请了本校博士,并顺利通过考核被拟录取。又是新一个阶段的开始,学术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无数个自我的击碎、自我的反思、千万次的浴火才能找到“问学”的真谛,走上苏格拉底所谓之“美德纯粹”的“德性之路”。这才是学术人成长的意义,要修炼的,不仅是如何走学术之路,更是如何走好学术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提笔写下我的求学之路,供母校学弟学妹们参考。最后是我作为学术路上前行者写下的一段送给学弟学妹们的话:凛冬耕耘,盛夏结果,夏季本该是收获的的季节,云与蓝天交织,各种形状的白色层叠翻涌,一股生成中的力量无中心不定向地涌动,带来一激而起的可能性,更要有来人在徐徐江面写下无尽诗篇,希望我可爱的学弟学妹们,无须担心,亦不用畏惧,所有曾经走过的,看似普普通通的每一天,都会积攒下能量,最终散作满天星,照亮前行的路。祝自己,也祝你们,在学术道路上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