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西华大学和都江堰市联合主办的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都江堰市顺利召开。该研究会是由西华大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学院、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市档案馆以及彭邦本、潘殊闲、王毅、梁川、冯广宏、邹礼洪、谭平、屈川、戴建康、王克明、卞再斌、王国平等15个单位(人)共同发起成立。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宝云,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唐永进,省水利厅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昆明,成都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唐学、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都江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小峰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李冰研究会会长彭邦本,学术顾问谭继和、张志烈等专家在会上致辞。
大会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选举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邦本教授为会长,西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潘殊闲等15人为副会长,西华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鲜乔蓥为秘书长,西华人文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王方、文化产业系主任李钊等为副秘书长。会员包括成都、遂宁、绵阳、乐山、宜宾、阿坝、达州、南充、自贡、内江、凉山、广元、德阳、泸州、攀枝花、眉山、广安等17个市州相关的71所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文化和水利管理等单位。会员中既有许多李冰研究的老专家、老领导和知名人士,又有一大批勇于开拓创新、研究成果丰硕的中青年李冰文化研究学者和热心李冰研究的人员,涵盖了历史、考古、文学、艺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新闻、传播、水利工程、水利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分布合理,重点也很突出,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研究会会长彭邦本表示,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李冰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很多也很重,我们要在学界既有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将李冰及其创建的都江堰这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深入开展下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为推动优秀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懈努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应有贡献。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表示,对李冰文化深入研究的同时,要力求让李冰文化活在当下,走进老百姓的心中。不仅如此,还要把李冰文化宣传出去,让海内外的人知道李冰才是都江堰的核心灵魂。
校党委书记边慧敏表示,西华大学与都江堰有着天然的地缘关系,有责任、有义务把李冰及都江堰文化发扬光大。“学校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基础,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开展好李冰及都江堰研究,加强与都江堰市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与国内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李冰研究深入发展。”
西华大学毗邻都江堰市,属于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地带,与都江堰市政府、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市档案馆等单位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李冰及都江堰有着天然的地缘关系,长期致力于李冰及都江堰文化的发扬光大。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拥有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西华大学共建的研究中心——蜀学研究中心。两个中心团结了一大批海内外李冰与都江堰研究的专家学者,相继推出了《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古代卷)、《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近代卷)、《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文学卷),三卷文献字数超过220万字,初步奠定了都江堰学的文献基础,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还在持续推进中,已推出的整理文献在学界和社会产生了良好反响。专题研究报告《关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八点建议》被四川省教育厅智库采纳,上报教育部、省委省政府。首席专家邹礼洪受邀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探析都江堰的岁修制度。
郭沫若到灌县时,曾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2017年7月,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李冰作为都江堰历史文化名人,从全省各地推荐的144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这不仅体现了李冰作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的崇高历史地位,而且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李冰研究及都江堰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在这一深远的背景下,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应运而生。李冰研究会的成立,将有力加强李冰和都江堰研究的系统化、组织化和常态化,推动李冰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将李冰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综合型、复合型的研究中心,不仅为四川地方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还能为全球性水利工程建设、水患治理、工程管理、生态治理、灌溉供水、水土保持等提供决策参考。最终,积极推动都江堰学成为显学。
据悉,在成立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的同时,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李冰研究中心已经落户西华大学。西华大学将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将李冰研究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李冰研究的文献资料中心、学术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传承与普及中心、开发与应用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坚持教、学、研、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李冰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宣传、弘扬、发展李冰及都江堰文化。
徐孝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