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副院长王学东首部诗集《现代诗歌机器》出版

发布者: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116

    近日,副院长王学东的首部诗集《现代诗歌机器》由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现代诗歌机器(1997-2017)》是王学东二十年来的现代诗歌精选,包括《如是我闻》、《商籁体机器》、《王氏家谱》、《后现代启示录》、《来自灵山的短诗》、《苦海》、《十支情歌》、《一个人的成都》、《十首哀歌》、《没有个性的诗》、《已经被毁损的青春》、《罪己诏》等诗。


 

学界点评链接

  学东的诗敏锐而有质感,他把成都写活了。他的诗有对于生活的世界的批判与悲悯,张扬出一种义无反顾的现代精神。他的诗狂放和大胆,敢于铺张凌厉地审判自己。他的诗,更充满了力,一种向着自由精神而澎湃之力。

—— 谢应光(博士、诗歌批评家,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王学东是诗人批评家,或者说是批评家中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浓重的精神自陈、自审、自辩、自省的特征,而这建立于他鲜明的文体意识和修辞策略,尤其是他尝试建立的互文意义上的诗歌结构和文体谱系。这些诗相互支撑、彼此叠加而又互为表里,这使得他完成的是诗人油画家的工作——不断地勾勒、叠加、递进以及最后的呈现。时代的分裂症、个人体验、开天窗式的白日梦、社会考察以及碎片化的家族手册在王学东这里有效地对应于个人化的想象力和求真意志的探询。

  —— 霍俊明(诗人、诗歌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在王学东的诗中总能读到一种追问,这种追问可以穿过纷呈的现代,抵达我们最初的人生疑惑。

  —— 龚学敏(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学东兄如卡夫卡似的,发现高速运转的技术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吊诡之力的城堡,个人无法在奔走的人群中觅得独我的精神空间,从而中断了与历史的联系。而诗人则试图在规则与限制间寻找自由,他小心翼翼地规避着任何外在因素的羁绊,从饱蕴人间烟火之气的情境和事态入手,举重若轻间透射出将实情转化为诗情的运思能力,使个人化写作精神落在实处。在不断为精神主体发声的同时,诗人也找回了现世之人的生命尊严。

  —— 卢 桢(博士、诗歌批评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学东的诗充满了妙想与奇思,流淌着葱郁的情感与思绪,凸显出格外的品相与趣味。这是对外在世界别样观察的结果,也是对内在心灵用心倾听的产物。其美学辨识度高,其艺术质地也硬实,在当代诗歌中有独树一帜的创新意义。

  —— 张德明(博士、诗歌批评家,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历史和后现代中穿行,在生活和记忆中游走,带着浓烈而独特的地域风情,幽默、风趣并在读后引人深思,堪称学者、诗人王学东精心打造的一部带有机构性和层次感的“现代诗歌机器”!

  —— 张立群(博士、诗歌批评家,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学东是一个具有大格局和方向感的诗人。他以诗学研究和诗歌创作两种形式,有效地勘察现世生存的精神理路和隐秘的个人生命谱系,并且正在彰显属于他自己的诗学语法。

——赵思远(博士、批评家、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

  王学东如是我闻“经”、机器商籁体、启示录、罪已诏等组诗,为爆破棘手的当代经验的壁垒,提供了隐秘的引信与弹药。抒情的诘责与拷问既刻意又随时随地见缝插针,为摆渡现代性苦海,荡起“思”与哀歌的双桨。乘风驭浪——我们学院号的海魂衫!

  —— 陈仲义(著名诗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