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至30日,“司马相如扬雄文宗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学术交流会在司马相如故里蓬安成功举办。本次交流会旨在深入探讨司马相如和扬雄文宗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持续深化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激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会议由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四川省扬雄研究会、四川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南充市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西华大学蜀学院、成都市郫都区扬雄学会联合承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50余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潘殊闲、副院长范佳、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方、中文系主任王燕飞等及学院部分研究生一同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会议发言。
开幕式上,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曹鹏程和四川省扬雄研究会会长范佳分别代表两个学会致辞。范佳教授介绍了两个省级历史名人学会合作举办本次研讨会的背景、目的及重要意义,希望研讨会深入挖掘提炼“扬马”思想精髓和文化精华,凝练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延续中华文化的巴蜀脉络,推动巴蜀文化传承创新。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文化影响及其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等问题,以主旨发言、分组讨论及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交流会上,10位知名专家作了主旨发言,他们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华中师范大学刘韶军,西华大学潘殊闲,四川省旅游学会周小丁,首都师范大学踪训国,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四川师范大学王红霞,西华师范大学金生杨和四川大学张勇。主旨发言内容涉及对“扬马”与文化中国的宏观观照,对司马相如一生经济基础的细致检索,对扬雄《太玄》有关人生、人事与人性思想的探析,对“扬马”并称的历史渊源、文学文化意蕴、历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的考论,对文化IP转化为文旅产品的方法经验分享,对蓬安运山城保护开发情况介绍,对朝鲜半岛文人“相如病”的书写勾稽,对扬马文学与《诗》教的传承变革以及对扬马与赋体文学的诗性建构的探讨,对司马相如为螃蟹化身传说的考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分组讨论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发言。讨论内容涉及对荀况、宋玉、司马相如赋史地位的探讨,对中国书法里以及音乐世界中的司马相如的梳理研究,对扬雄说辞赋乃“雕虫篆刻”论的发覆,对扬雄赋不入“温雅”的发微,对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押韵问题的辨析,对“扬马”廉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的挖掘,对“扬马”文宗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 “扬马”精神的当代启示的概括,对司马相如与杜甫对西南酒文化的贡献的探讨,对司马相如与扬雄在文史领域的贡献与影响的概括,对中外典籍中的司马相如墓的考辨,对司马相如在推动西汉西南民族地区交流交往中的功过是非的评述、对“扬马”名篇名著的精读与新释等。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发言讨论了司马相如和扬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涉及文化教育、文化创意、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传媒、文化游戏、文化数字等方面。
闭幕式上, 文新学院院长、四川省扬雄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殊闲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首先是一次很有创意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交流会。作为汉大赋的巅峰代表和巴蜀文化的优秀代表,司马相如与扬雄在历史被并称为“扬马”或“马扬”,在汉代文学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和四川省扬雄研究会联袂主办本次交流会,把“扬马”的旗帜举起来,有利于加快推动司马相如与扬雄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更有利于汇聚多方力量,实现合作共赢。其次,本次会议学术含金量高。会议收到参会论文近50篇,主题都非常鲜明,有一批论文体现了“五新”,即选题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新。再次,本次会议具有开放性、可复制、可拓展延伸。会议第一次将司马相如与扬雄并论,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循此思路,汉代四川的文翁、落下闳、严君平、王褒等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人,以及唐宋之后的四川其他历史名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关联。推动这些历史名人的联动研究、联合保护与开发,对推动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了当地开发的文旅融合项目, 深入了解了当地以历史名人为引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汪叶枫
一审一校:毛雪花
二审二校:姜超超、赵娜
三审三校:潘殊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