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来源:人文学院(old)发稿时间:2021-05-18浏览次数:3145

  

      


一、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是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称文新学院)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传统学科,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具有“双学位”授予资格。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管理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近代史、语言学基础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等5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学校领导下与印度尼西亚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有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600余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导师现有教授和副教授共16人,以下为部分导师介绍:

谢应光,三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民盟西华大学主委,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李劼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扬雄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评论家协会理事。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研究方向:现代文学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著作《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艾青研究》《梦中道路——何其芳的艺术世界》等。在《文学评论》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CSSCI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20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6项,主持横向项目5项。项目经费100余万元。

李朝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和教学研究。荣获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在内的多项科研奖励,2006年获第四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叶燮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关系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诗的灾害书写研究》,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宋代自然灾害与文学》等。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遗产》(网络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等转载。

王小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系博士后,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12-2014年聘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访问教授、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系访问教授、英国圣约翰学院米迦勒节学期海外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历史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项目、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阿曼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著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等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性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并于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年文科“百项精品成果奖”。

潘殊闲,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共建“蜀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联评审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中国元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鱼凫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方文化研究辑刊》主编,《蜀学》集刊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副主编,《苏轼研究》编委,《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兼“蜀学研究”和“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栏目主持,《国学》集刊编委。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叶梦得研究》《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唐宋文学论稿》等学术专著5部,主编各类著作、教材、辞典等10余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项,科研总经费200余万元。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等荣誉数十项。

武小军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优秀教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理事,四川省语言学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博士学位论文通讯评审、咨询专家,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SSCI来源期刊遴选专家库成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委会委员,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口跨域流动中的语言问题及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研究》,2020年《反贫困视域下西南藏彝多民族人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发展研究》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蜀西龙门山團域稗谣歌注评》,参研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重点)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词典、著述多部,在包括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在内的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获四川省第17次社会科学奖二等奖,多项咨政报告(研究报告)被教育部语信司、语用司和地方政府采纳。目前主要从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研究。

范国英,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自2006年到西华大学任教以来,共出版著作5部,其中独立完成2部,参编3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CSSCI来源期刊收录1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教学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子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7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西方文论。

吴结评,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北卡罗莱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世界里的《格萨尔》研究”,主持省部级级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个案研究”子课题“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重大招标项目“英语世界扬雄学术译介与研究”等。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CSSCI收录8篇,专著《英语世界里的<诗经>研究》”。

王学东,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校园文联副主席、四川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当代诗歌,出版研究著作《第三代诗论稿》等3部,参编《新视野大学语文》《现代文学经典导读》等教材多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评论80多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星星》诗刊与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世纪四川新诗发展史”等9项。出版有诗歌集《现代诗歌机器》,作品散见于《星星》等报刊杂志,诗歌入选《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2014中国新诗排行榜》等。

李晓华,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全校通识课《写作与沟通》课程负责人,西华大学专业基础课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写作》负责人。国际应用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写作学会理事,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全国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会理事,重庆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重庆万州区“文化+”融合发展专家库专家。研究方向写作教学、现当代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人间词话》等,出版《人间总是勘疑处》、《巴楚茶马古道上的罗田古镇》等学术著作5部,参编教材5部。在《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的论文有《“真”诗“不隔”“自然”芳一一论何其芳与王国维的创作因由与文论承续》、《机智思维与“假”借艺术一一“孤假虎威”故事新释》、《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学熔铸而成的“天才之作”》等10余篇;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曾在《应用写作》杂志开设“写作专论”专栏。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学术视频《现代转型期文论经典<人间词话>的诞生》16集。主持《三峡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一一从民俗文艺到文艺民俗》重庆市社科规划等市级项目8项,主持、在研其他市级、区级、校级项目10余项。主持重庆市教委重点教改课题《中西比较视野下写作课程群实践教学与评价机制联动研究》、《高校写作课程群实践教学与评价机制联动研究》2项,主持全国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一级子课题《写作审美化教育研究》等,主持校级教改项目5项。


三、学科水平

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0余部,公开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500余篇,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及四川省社科联项目5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100余项,各类科研总经费800余万元。荣获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人民政府等不同级别的教学与科研优秀成果奖30余项。长期以来,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先后与省级相关部门及成都等一批地方政府和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就文旅融合、城市文化规划与发展、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创产业运营、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品牌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塑造、地方历史文献档案整理、四川地方文化名人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有广泛深入合作,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科研实践基地

学院现有5个重点研究基地:(1)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2010年晋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研究学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宗旨,已形成文化研究——资源保护——应用开发三位一体的研究格局,凸显出了岷江流域文化研究、四川名人研究、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四川文化产业研究等优势方向。《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已出版至第15辑,与四川大学“国家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合作创办《文化遗产研究》,与西华大学图书馆共建“四川地方文化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库”。(2)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是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17年批准成立的首批10个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之一。已推出了李冰与都江堰研究200余万字的《都江堰文献集成》和研究论文,出版有《李冰研究学刊》,已成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综合型、复合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李冰及都江堰学研究的高地。(3)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授牌的“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以“数字媒体生态资源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为核心,共建有包括“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高校数字媒体产业园区”四位一体的数字媒体生态体系。并有数字二维图形制作室、数字三维图形制作室、数字影像制作室、广播电视实验室、数字音频制作室、摄影摄像工作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4)蜀学研究中心是西华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共建的中心,中心以研究蜀学、弘扬蜀学、服务四川文化建设为宗旨,至今出版《蜀学》辑刊16辑。(5)与宜宾、泸州、自贡、内江4市共同建设“川南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川南地方文化及旅游产业的研究、传播和发展,在文献资料整理、学术研究、交流合作、文化传承与普及、开发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建设成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心。

五、研究生培养特色

学院研究生教育以服务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教育质量为发展理念,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转变,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得到保障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院立足培养掌握厚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理论分析、综合、思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能全面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和掌握文学或语言学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成为能够独立从事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或语言学研究与教学,文化教育艺术事业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文献整理、图书出版或其他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为了实现硕士的培养目标,采用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形成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西华大学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合作申办了孔子学院。这是印尼成立的第七所、中爪哇省第一所孔子学院,也是继2011年印尼成立第六所孔子学院之后,在七年时间里成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学院将在汉语专业3+2专升本项目中进行相关合作。孔子学院将开展汉语教学,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教学研究;培训汉语教师,开发汉语教材;举办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其他经总部授权或委托开展的活动。从2019年起,经国家汉办选拔通过,院校师生将有机会赴三一一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与志愿者,支持当地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等工作,并享受国家汉办提供的补贴待遇。此外,我校也将与三一一大学共建学生实习基地,使更多同学有机会在海外实习工作,扩展自身国际化视野。


七、杰出校友(部分)

温超,男,2013,西华大学

何丹丽,女,2014,宜宾学院

付皛玮,男,2015,华蓥市人民政府

刘文君,女,2016,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田梓燚,女,2017,西南医科大学

  

八、生专业及方向

专业代码及名称

研究方向

学习方式

统考人数

推免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及加试科目

学制

005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联系电话:028-87387602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01文艺学

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中国古典文献学

04中国古代文学

05中国现当代文学

  

全日制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615文学评论写作

805中国语言文学

复试笔试: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测试

同等学力加试:

中国文学史;②语言学基础

3年

九、考试科目内容范围说明

初试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范围及参考书目

615文学评论写作

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审美感受能力、发现和辨析问题的能力及论文写作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指定的作品进行解读或评析。

805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现代汉语、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现代汉语》,黄伯荣等;《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童庆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

  

学院

复试笔试科目

考试内容范围及参考书目

005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测试

现代汉语、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学院

同等学力加试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范围及参考书目

005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十、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

预报名时间:2020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网上报名时间:2020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考试初试时间:2020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官方微信二维码

  

十一、联系方式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红光大道9999号 邮编:610039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A-113(六教 A 区113室)

联系电话:028—87387602老师)

028—87723099 (王老师)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站:http://rwxy.x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