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数字媒体专业学子龚科瑞的毕业设计微电影《Quack》及本科期间作品在多项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接连入围或获得荣誉提名,展现了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影视教育领域的卓越成果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截至目前该短片已入围以下电影节:
1.2025 年 FOMI 动态影像电影节(FOMI Festival Of The Moving Image),专注于实验性叙事和动态影像艺术的国际平台,鼓励创新表达。
奖项:入围
类别:重新收集的小说短篇单元
2.2025 年第四届芝普特拉电影节(4th Ciputra Film Festival 2025),亚洲新兴电影节之一,致力于发掘青年电影人的潜力。
奖项:入围
类别:小说 - 竞赛单元
3.BBFF25黑人与棕色人种女性电影节(Black & Brown Femme FilmFestival),聚焦少数群体声音,倡导多元文化表达。
奖项:荣誉提名
类别:短诗电影投稿单元
4.First-Time Filmmaker Sessions Volume 1,为首次执导的电影人提供展示机会,助力新人成长。
奖项:入围
类别:开拓者单元
5.Lift-Off 全球电影人计划 Lift-Off Filmmaker Sessions,国际性电影节,旨在推广独立电影和新兴电影人。
奖项:入围
类别:新声力量单元
6.Sobh 国际媒体节(Sobh International Media Festival)关注社会议题,鼓励通过影像传递人文关怀。
奖项:入围
类别:主要选择单元
《Quack》影片介绍:
在剧场后台,身穿各种类型与风格的人们忙前忙后,一位舞蹈家因身体不适请求身着白大褂的赵立新的帮助。一声尖叫吸引了众人,原来化妆间被乱涂乱画一团糟。赵立新立刻在剧场大厅召开了一次指证会,捉出破坏秩序的人……
导演阐述:
Quack 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短片,深入探讨了个体心理状态与社会权威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通过两位角色赵立新和高煜城的故事,影片揭示了盲目服从权威的现象、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侵犯,以及“正常”与“疯狂”之间模糊的界限。
作为导演,我希望通过 Quack 激发观众对权威、自由、真实性以及个体心理状况的深刻思考。 Quack 不仅仅是一部舞台剧;它是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问题,促使我们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不加批判地接受权威,忽视了它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侵犯。在拍摄 Quack 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通过摄影和演员的表演来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面对权威时的挣扎和困境。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对话,我努力描绘角色的心理演变,以及他们在混乱和指责中对自我身份和自由的追求。
通过这部短片,我希望提高社会对个体心理状态和权威角色的关注,并挑战“正常”与“疯狂”的刻板印象。我的意图是激发一场关于定义这些术语的建构的讨论,并鼓励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状况,以及其在社会规范和期望背景下的意义。
老师寄语:
龚科瑞同学的指导老师段君奕认为,《Quack》以精神病医院为叙事载体,通过医患关系的权力异化展开对社会规训机制的批判,选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影片通过赵立新与高煜城的身份倒置设计,结合舞台化场景与象征符号系统,尝试解构“正常”与“疯狂”的二元对立,这一创作方向展现了作者对社会议题的深刻观察与艺术化表达的探索勇气。龚科瑞同学在创作中展现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Quack》的成功不仅源于其深刻的主题,更得益于他对细节的执着和对角色心理的精准刻画。希望他继续保持对电影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在未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学院赋能:
文新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近年来着力打造“理论-技术-创作”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打通艺术表达、技术实践与学术思辨的学科边界。学院通过重构传统课堂,将课程与实践深度结合,助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这种跨维度的培养模式,不仅让龚科瑞在创作中游刃有余地融合艺术与技术,使课堂作业直接对接国际赛事标准,也形成“理论滋养灵感-技术实现创意”的生态,让数字媒体教育真正成为连接传统文脉与未来想象的桥梁。
文字:龚科瑞、段君奕
图片:龚科瑞
一审一校:段君奕
二审二校:黄任勇
三审三校: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