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范佳教授的文章《“数字人文”内涵与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原文出处:《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第3期)入选“人大复印资料主文献库”。
数据库链接:https://zszwx.cn/
“人大复印资料主文献库”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构建的综合性、专业化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体系,仅收录本专业领域排名前0.5%的优质论文!该库基于文献计量学原理,通过多维度学术评价指标对海量学术文献进行遴选、标引与集成,形成以二次文献为核心、覆盖人文社科全学科的高质量学术资源数据库。
主文献遴选说明
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并结合遴选实际需要设置主文献学科分类方案。“哲社主文献”一期的遴选范围是2013-2022年间公开发表的约400万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覆盖所有一级、二级学科。通过大数据筛选,参考复印报刊资料和《新华文摘》等二次文献、各大学术数据库高被引论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论文等,并通过专家推荐、机构调研等形式广泛征集学界意见,遴选出约14万篇初始备选文献。
主文献一期建设,共邀请全国范围内1300余名专家组成各学科主文献评审组,分别进行了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终评审定,共遴选出2万余篇文献。
主文献遴选标准
“哲社主文献”按照主流、经典、必读的要求,综合考量政治立场、学术诚信、理论创新、 知识贡献、学科影响、实践引导等方面,根据各学科特点分别形成各学科遴选主文献的基本标准,并公布在“哲社主文献”平台主页面学科导航下方的“遴选标准”中。
遴选标准 | 说明 |
政治立场 |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学术诚信 | 遵循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无知识产权问题。 |
理论创新 | 注重学理研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新学说,揭示新规律,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引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发展。 |
知识贡献 | 对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有较大贡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是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学科影响 | 在学科领域教学科研中被广泛关注和引用,被公认为必读文献,对学科的建设、发展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实践引导 | 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起到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作用。 |
注:各学科参照上述基本标准形成本学科的遴选标准。
作者简介
范佳,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主持项目:《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文献整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杨慎与南方丝绸之路民俗研究》(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巴蜀文学景观研究》(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档案管理研究》(省哲社基地重点项目)、《蜀刻发展历程与刻品出版研究》(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地方文化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研究》(省哲社基地重点项目)、《古籍数字化发展及其利用》(校青年基金)等。
2.主研项目:《清代蜀中学者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刘光第诗文研究》(省哲社基地重点项目)、《四川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书目数据RDA化研究》(省哲社基地规划项目)、《四川学术成果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科学数据管理研究》(省哲社基地重点项目)等。
3.主持或主研教改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通识课程研究》《面对新兴行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提升改革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等。
4.发表学术论文:《驱尽江头濯锦娘:丝绸在南方丝路的货币功能》(《广西民族研究》2021.4,CSSCI来源期刊)、《成都平原史前农业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7.12,北大核心)、《三星堆象形青铜器略论》(《中华文化论坛》2016.12,北大核心,《新华文摘》2017年第8期篇目辑览)、《南方丝绸之路文献整理现状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3,CSSCI扩展版)、《“数字人文”内涵与古籍数字化的深度开发》(《图书馆学研究》2013.2,CSSCI来源期刊)、《古籍数字化出版产业链构建研究》(《编辑之友》2013.3,CSSCI来源期刊)、《四川高校古籍数字化建设之思考》(《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6,CSSCI扩展版)等。
文稿:马思睿
审核:孙宇、王雪瑶
一审一校:伍思丞
二审二校:谢安宁
三审三校:毛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