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论剑”西华:2024年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精彩发言摘录(上)

发布者:文新学院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17

冯兆 杨周 李秉恒


 【629日,由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2024年新质生产力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来自各大高校、知名学术期刊以及其他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西华,围绕新质生产力与进一步促进新闻传播创新发展、新闻人才科学培养展开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分享与讨论。】


《共生共荣:关于产教融合的制度史与在地实践》

金星

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


一、研究新闻传播学课程改革的两条逻辑线索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40年的历程是逐步摆脱苏联教育范式的过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40年的历程是打破产业和高等教育制度性壁垒的缩影。


二、中国本土经验的“产教融合”实践特征

进一步凸显教育实践的机制改革与责任担当——从“校办企业、以厂养校”“订单培养”的基层实践探索,到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集团等系统性的模式设计;不断催化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在“产致融合“话语体系生成的进程中,政府对教育和产业的管理,从制度性产教捆绑、产教分离,逐步转向多元主体和依法治教。




《算法想象与算法巫术》

刘海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

一、关于科学与“巫术”:

科学与巫术往往是平行发展的,例如,19世纪末电报出现之后,恰好是通灵术开始流行;是因为电报突然让人感觉到人和人之间可以通过某种语态,通过某种看不见的方式、信号或电磁波进行交流,所以巫术的推崇者就很顺理成章的延伸到生者和死者之间也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特殊的信号来进行连接,所以当时通灵术突然一下就披上了一个科学的外衣。

因此,巫术是始于技术的终点,即技术对世界的操纵失效时,巫术就会补充上来,通过表现性的活动,象征性地恢复世界的秩序。 所以我们以此为启发,探讨算法思维中的科学理性与原始想象。


二、算法想象中的原始思维

对于普通互联网用户而言,对算法的想象中涵盖了巫术思维与原始思维。 其中包括乐观式的想象,即高度肯定算法本身的价值,认为其无所不能;也包含悲观式的幻灭,例如用“人工智障”形容算法的无能与失效,以及对算法本身的隐忧及被算法操纵;还包含互渗律与类比思维,即将算法人格化,例如试图训化或讨好算法以期获得更好的算法服务,以及互渗律与因果思维,即混淆自身行为与算法导致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算法与“巫术”:文化人类学的讨论视角

   之所以借用了“巫术”的文化表征,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讨论算法想象问题,首先是因为,这有利于我们打破原始与理性的二元对立思维,我们在讨论技术问题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就是任何技术一旦在社会中使用,就会成为一个文化的东西,文化对它定会产生影响,所以科学的认知并非对技术讨论的唯一路径;

第二,技术的意义与生产过程,一定会与文化结合,包括文化脉络里的潜意识或深层次结构,都会影响我们对技术的使用,因此在对技术的讨论中,值得纳入文化、政治、经济等多元的因素,拓宽我们的认知维度。



《学术期刊的功能反思与编读互动》

段吉平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界》总编辑


一、从四力看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

四力是指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 、创新引领力、品牌影响力。 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案例评价来看,现在对学术期刊的学术组织力的要求是放在第一位的,即通过期刊编辑不断“走出去”,与外界展开不断地交流,例如开放式办刊的专题策划、学术工作坊,以实现凝聚人才、创新引领学术研究发展、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这些举措都将成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总体发展趋势。


  1. 学术期刊对投稿的选择偏好与渴望

    我们将具有前瞻性、新锐性的选题比喻为“一白遮百丑”,比如2019年我们一直关注的社交机器人的话题,我们在这类话题还没有被其他期刊看好的情况下,迅速地对其研究价值做出判断,收录了相关文章。 期刊对于这类新锐的研究领域充满渴望。

其实对于什么样的文章才容易被期刊收录,我们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文章“要么有质量,要么有流量”。 流量指的文章的吸引力、研究领域的受关注程度等;例如文章的标题,应更突出“标题党”特征,即用更有意思的选题、更具吸引力的表达方式(例如设问句式、反差式的口语表达)刺激编辑认真阅读文章。

另外,我们的作者注重稿件的规范化,更要强化自己的新闻意识,避免碎片化的研究方向,强化总体关照的研究倾向,重视对于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主题提炼。



《智能传播与新闻教育》

石磊

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一、“智能”崛起:新闻传播的学科发展趋势

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2.0”里,也提出了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权威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种权威化它其实跟人工智能都息息相关的。

在新工科建设方面,提出了交叉融通协作的理念,因此我们很多学校都推出了人工智能加新闻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开设了数据新闻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等课程,创办了多媒体实验室,综合实验室。

智能传播,现在已经进入了教育部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证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二、向善、向真、向新:智能传播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思路

智能技术的发展称得上“一路狂奔”,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大多数不是开发技术,而是应用技术,在技术的应用中,我们首先还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因为我们应该坚信,技术最终它是为人服务。

目前,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很多人们越来越多的担心,包括很多名人也都发布建议对其发展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以避免其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颠覆,甚至有人戏称人工智能所代表的硅基文明或会威胁人类所构建的碳基文明    那么,我们在今天还没有思考清楚人工智能向何处去的时候,就应该综合技术发展需求与权衡人类文明的发展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思考我们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要向善、向真、向新。

向善,即始终将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融入到我们的课程设计中去;对于中国高校而言,更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下去,从训练模型、输入数据、驾驭算法等源头上,保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人工智能的引领。

向真,即面对人工智能目前出现的深度伪造技术,例如那些逼真的假视频、假图片等,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面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新增网络事实核查的相关课程,或是识别与防范人工智能深度造假的相关课程。

向新,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报道模式的创新突破意识,利用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新的报道方式和角度;同时,也要注重“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创造出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更具深度、更具洞察力的独特视角,以及充满情感的报道。




《西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科发展研讨》

乔晓英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媒系主任


一、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

坚持融合创新,设置融合传媒相关课程;坚持内外联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开放合作、扩展学生国际视野。

搭建四场景模型:

  1. 在课程设计层面,引入三类课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第二,资源整合层面,实现学校与行业的课程共建、提升双师型教师占比,积极鼓励老师到媒介挂职,或定期邀请媒介前辈、专家来高校讲学; 第三,项目实践层面,根据给定项目或比赛项目创作实践作品累计成果;第四,协同评价层面,提倡“三三”协同评价,提升对学生综合素养的真实考量,拒绝形式主义。


二、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聚焦

首先,从内部特色聚焦来看,学院积极为同学们开展实践的比赛的平台;从外部特色聚焦来看,推动前置接轨市场化,如将实习和招聘前置,尽早落实从高校到和行业的人才输出接轨。

  1. 培养实践着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即专业技术复合、知识体系复合、跨学科培养复合、综合能力复合,以及掌握复合型知识和全媒体能力。

  2. 融合学院特色和优势,数字媒体传播的培养实践中要利用好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的优势;在地方文化传播中要运用好西华大学蜀学院、川南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等研究地的作用;在国际教育传播中要发挥泰国易三仓海外校区和印度尼西亚三——大学孔子学院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