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文海观澜”读书会第七期顺利举行

发布者:文新学院发布时间:2025-03-27浏览次数:10


2025325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海观澜”读书会第七期于西华大学6A-102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由蒋林欣老师主持,2023级、2024级的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杜虹颖、叶珊、杨丽钰、唐小江参与汇报并评议。本次会议以各研究生近期学习、思考成果汇报为主,汇报内容详实,视角新颖。会议期间,师生共同讨论、相互批评、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展现了良好的学术素养与学术热情。

2023级研究生杜虹颖汇报的题目是《格非小说音乐元素的叙事功能》。杜虹颖认为格非将音乐元素融入实践文本,形成了格非极具特色的文学书写。一方面,文本中的音乐元素代表了人物和作家的艺术趣味,渲染出适当的美学格调;另一方面,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作家的创作手法与写作观念。音乐景观拓展了文学场域的有限空间,又将空间内新的叙事结构加以弥合,形成极具特色的文本景观。

1 杜虹颖作报告

2023级研究生叶珊分享了方守金的学术专著《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叶珊认为该书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迟子建文学创作的学术著作,从地域文化、艺术风格、主题思想等多个维度切入、深入剖析了迟子建作品的独特性和文学价值。她从研究内容、研究特点与不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这本专著的学术价值,认为《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是迟子建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为读者提供了进入其文学世界的系统性路径。尽管在某些研究层面尚有拓展空间,但其扎实的文本分析、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北国叙事”的理论建构,使之成为迟子建研究不可忽视的学术文献。

叶珊作报告

2024级研究生杨丽钰汇报的题目是《河流的女儿——虹影的“河流”情结》。杨丽钰认为从虹影童年——留学——归国的时间以及空间脉络中,“河流”始终存在在虹影的生命以及文本创作中,“河流”构成虹影追溯个体身份、重构精神故乡的核心符号。杨丽钰指出虹影的“河流情结”源于长江赋予的创伤与滋养。私生女的身份、饥饿的阴影、家庭的裂痕,化为《饥饿的女儿》中汹涌的江涛与浮尸的隐喻。而当虹影跨越地理边界,河流的象征维度随之扩展。晚年的虹影以《孔雀的叫喊》《月光武士》完成对河流的“溯流归乡”,三峡工程的生态批判与重庆码头的江湖叙事,标志着她的书写从私密记忆升华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通过分析虹影的“河流”情结,杨丽钰认为河流不仅是构成小说文本中的环境的“地基”,更是作家本人的精神源泉。

3 杨丽钰作报告

2024级研究生唐小江分享了罗伟章在《收获》2024版第4期发表的最新长篇小说《红砖楼》。他对“红砖楼”这一核心空间意象的深层意蕴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指出“红砖楼”所标识的是一种具体的文学形态即体制化文学的象征,因此冉强、孙云桥等人所呈现的作家世相也就演绎着“红砖楼”所象征的体制化文学形态的存续与衰落。与此同时,冉强和孙云桥等作家在红砖楼中微观生活空间的展现揭示出作家所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笔挟针砭。最后,红砖楼建构起了文学和作家的神圣,然而去神圣化也亦是由红砖楼内的文人逃离而开始,因此罗伟章才以“红砖楼”之名来统摄整部小说。

4  唐小江作报告

汇报期间,同学们就研究视角、论证逻辑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现场讨论热烈。蒋林欣老师在总结中充分肯定汇报成果,强调需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并鼓励学生深化思考、拓展研究维度。本次读书会通过老师与同学们的深度研讨,既呈现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元视角,也彰显了学院研究生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创新精神,为后续学术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一审一校|罗玥

二审二校|谢安宁

三审三校|毛雪花